本期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牛梦伟, 李浩, 杨兰, 董雪, 韩尧, 夏雪山, 孙岩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逆转录酶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T-RAA)与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核酸检测技术结合,并基于“消线法”CRISPR试纸,建立一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变异位点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HV69-70del变异位点的序列分析,设计并筛选可高效扩增该变异位点的RT-RAA引物,以及可特异性识别HV69-70del变异位点的crRNA。利用RT-RAA等温扩增技术对目标核酸进行扩增,通过CRISPR-Cas13a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并用ERASE试纸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该法可特异性区分含有HV69-70del变异位点与未突变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同时在不依赖荧光检测设备的情况下,可在1 h内检出含量为1 拷贝/μl的新型冠状病毒HV69-70del变异位点,且与其他7种病原体核酸无交叉反应。结论 基于RT-RAA恒温扩增技术以及“消线法”CRISPR检测试纸建立了一种不依赖荧光检测设备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位点快速检测方法——RAA-CRISPR,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快速检测与鉴定提供了新方法。
  • 论著
    张静茹, 唐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Lyz2Cre介导的黄色荧光蛋白(YFP)标记荷瘤小鼠不同部位髓系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及其效率。方法 Lyz2Cre小鼠与Rosa26RYFP小鼠交配,通过PCR基因型鉴定筛选出双阳性子代小鼠,待小鼠成年后,建立皮下肿瘤移植模型,14 d后,分离外周血、骨髓以及肿瘤中的免疫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部位髓系免疫细胞中YFP的标记效率。结果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表达YFP的比例为(36.87±2.03)%;中性粒细胞表达YFP的比例为(78.46±0.84)%;骨髓中单核细胞表达YFP的比例为(15.13±1.17)%;中性粒细胞表达YFP的比例为(69.62±1.75)%;肿瘤中单核细胞表达YFP的比例为(32.89±1.89)%;中性粒细胞表达YFP的比例为(65.56±4.17)%;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YFP的比例为(40.80±3.89)%。结论 Lyz2Cre介导的YFP对于示踪某一类髓系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和效率不高;Lyz2Cre作为肿瘤髓系巨噬细胞的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存在一定的缺陷。
  • 论著
    王传杰, 孙照霖, 沈倍奋, 王晶, 冯健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DNA连接酶Ⅳ(Lig4)的小分子抑制剂SCR7处理中华仓鼠卵巢(CHO)-K1细胞,验证其能否提高CHO-K1细胞中由CRISPR/Cas9介导的外源基因在ROSA26安全位点的定点整合效率。方法 构建靶向CHO-K1细胞ROSA26 位点的特异性pX330-sgRNA-ROSA26质粒以及带启动子失活的GFP报告基因同源打靶载体,摸索并确定SCR7在CHO-K1细胞内作用的适宜浓度及处理时间,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CR7对CHO-K1细胞定点整合效率,同时评价剂量范围内SCR7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在CHO-K1细胞中成功构建靶向ROSA26 位点的GFP报告系统,该系统可用于验证CRISPR/Cas9介导的定点整合效率;确定了SCR7对CHO-K1细胞作用的合适剂量和处理时间,在该条件下SCR7对CHO-K1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证实了SCR7在剂量范围内能有效提升外源基因在CHO-K1细胞ROSA26位点的整合效率,且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 SCR7能提升CHO-K1细胞定点整合效率,该发现为应用Lig4小分子抑制剂构建具备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CHO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 论著
    黄炎玉, 李崭, 陈芳红, 李涛, 王慧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鉴定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效应因子E2348C-1040泛素连接酶活性,检测其催化形成的泛素链的连接方式。方法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表达纯化E2348C-1040蛋白质。通过体外泛素化实验鉴定其泛素连接酶活性,利用泛素赖氨酸位点突变蛋白结合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该分子催化形成的泛素链的连接位点。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获得纯度大于85%、浓度约为0.5 mg/ml的E2348C-1040蛋白质。分子水平的酶活实验结果表明E2348C-1040分子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能催化形成不依赖于赖氨酸的泛素链。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发现E2348C-1040分子可在宿主细胞中催化形成甲硫氨酸(methionine 1,M1)连接的线性泛素链。结论 EPEC效应因子E2348C-1040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能催化泛素形成M1连接的线性泛素链。这一发现将为揭示效应因子E2348C-1040在宿主细胞内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线索。
  • 论著
    许婷婷, 刘伟江, 吴楚姗, 刘元林, 王洋, 郑荣秀, 张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1型糖尿病小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10只21~28日龄C57BL/6雄鼠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组小鼠(n=5)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Z)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T1DM)模型,正常组小鼠(n=5)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作为对照,连续注射5 d,1周后监测小鼠随机血糖,连续测量3 d。分别提取两组小鼠腹股沟和性腺脂肪,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通过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体外多向诱导分化鉴定细胞特性。为进一步比较两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差异,取第3代(P3代)两组ADSC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分化,分别在诱导的第3、5、7 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印迹检测细胞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表达。结果 T1DM组小鼠连续3 d随机血糖≥16.7 mmol/L,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增长缓慢的典型表现;两组小鼠脂肪组织来源的培养细胞均呈梭形纤维样、贴壁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两组细胞高表达CD29、CD90,低表达或不表达CD11b、CD34、CD45、MHC-Ⅱ;体外诱导分化结果显示,二者均具有体外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证实分别获得T1DM小鼠和正常小鼠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两组ADSC体外成骨诱导细胞ALP染色结果表明,与NC-ADSC组相比,在诱导的第3、5、7 天, T1DM-ADSC组ALP活性低;qPCR结果显示调控成骨分化关键基因RUNX2、OCN、ALP、BMP2的表达降低;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T1DM-ADSC与NC-ADSC相比,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RUNX2表达下降,而成脂细胞分化关键转录因子CEBPα表达升高。结论 T1DM小鼠来源ADSC体外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降低。
  • 论著
    李昊, 王子豪, 卢一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细胞焦亡相关基因(PRG)在肝细胞癌(HCC)免疫靶向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HCC中的重要PRG基因,并对其进行预后价值分析、富集分析和免疫特征分析等。基于这些重要PRG基因,使用非负矩阵分解(NMF)将HCC患者分为两个亚型(C1/C2),并分别对两个亚型的预后、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和突变进行分析,建立药物-基因相互作用网络,识别靶向HCC相关PRG的潜在化合物。结果 16个关键PRG在HCC和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其中5个基因的表达与HCC的预后显著相关。免疫微环境分析发现,16个关键PRG的表达与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基于关键PRG亚型分类显示,两类之间的富集通路、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明显不同,预后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细胞焦亡可能为理解HCC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PRG的表达与HCC的免疫微环境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IL-6和IL-1β可能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 论著
    黄帅, 肖伟弟, 李衍常, 徐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串联杂合泛素结合结构域(ThUBD)探针检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切片中多聚泛素化信号的灵敏度。方法 利用微波炉加热方法,采用不同盐离子种类和pH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在有无高浓度还原剂条件下,用ThUBD探针检测FFPE切片中的多聚泛素化信号。结果 在pH 9.5 EDTA缓冲液条件下,加入50 mmol/L DTT可检测到FFPE切片中明显的多聚泛素化信号。结论 pH 9.5 EDTA缓冲液中加50 mmol/L DTT有利于多聚泛素链的暴露与复原,显著提升ThUBD探针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灵敏度。
  • 论著
    宓庆坤, 商立民, 金超智, 原艳芝, 王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酵母细胞中建立基于酵母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yEmRFP)的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用于直观地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yEmRFP的N端片段(1~159 aa,RN159)和C端片段(160~236 aa,RC160)分别与转录因子Jun和Fos的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ZIP)—bJun和bFos或其缺失突变体bFosΔZip相融合,构建重组质粒,其中bFosΔZip与bJun不存在相互作用,可作为阴性对照组,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细胞后,通过营养缺陷培养基筛选转化成功的酵母菌落,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酵母中重组yEmRFP蛋白质的荧光信号,判定该技术是否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了RN159和RC160与bJun和bFos或bFosΔZip相融合的重组质粒。酵母表达体系中bJun和bFos的相互作用使yEmRFP重新组装为完整荧光蛋白质,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到强的红色荧光信号,利用流式细胞仪藻红蛋白(PE)通道计数20 000个酵母细胞,其中约有25%酵母细胞具有红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组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同样在流式细胞仪PE通道中未检测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表明此体系无自发激活现象。结论 成功开发了基于yEmRFP的酵母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可用于直观、快速检测和筛选蛋白质相互作用。
  • 论著
    刘伟, 楼铁柱, 李丽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全域作战将给战伤救治带来新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军在卫勤保障模式和理念上不断创新,给新型战伤救治带来深刻影响。该文梳理了美军在战伤救治管理和研究方面的系列进展,深入分析了美军持续推进卫生信息系统改革、更新新版战术战伤救治指南、开展伤员延时救治高级培训的举措,重点介绍了美军开展多项战伤救治前瞻性项目布局、研发新型战伤救治技术和装备的成果,并提出启示借鉴,以期为我军战伤救治领域发展提供参考支撑。
  • 论著
    李姗珊, 史宝林, 刘晓艳, 白骏北, 董成, 韩聚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原驻训对官兵血红蛋白(Hb)含量的影响规律及特点分析。方法 选取两个独立研究队列,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等基础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原驻训对官兵机体影响最敏感的指标是Hb含量,进驻高原2周Hb含量升至较高水平(173.43±20.73)g/L;随着从高原返回平原地区,Hb含量2周内恢复正常水平(148.97±13.12)g/L;高原驻训时间在1年内官兵Hb含量与驻训时间存在显著时效关系,而高原驻训时间大于1年的官兵Hb含量将维持在较高异常水平;Hb含量的变化与机体肝、肾功能等基础生化指标无关。结论 Hb含量是影响高原驻训官兵机体生理功能最敏感指标之一,这为今后精准高原卫勤保障提供了重要依据。
  • 综述
  • 综述
    张小雪, 杨明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高性能战斗机的发展对飞行人员抗载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持续性正加速度的影响下,飞行人员会发生视觉变化甚至意识丧失,给飞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持续性正加速度的生理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尤其是持续性正加速度导致飞行人员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G-LOC)及持续性正加速度心血管生理机制的研究。该文综述了G-LOC发生、心血管代偿反应、心律失常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持续性正加速度生理机制的进一步探究以及寻找抗荷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 综述
    陈璟, 朱美霖, 林榕, 许宝玲, 张伟琴, 苏虹虹, 沈贤婴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卫勤医疗保障中的信息化建设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该文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战时医疗救治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从早期救治、医疗后送等方面综述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 综述
    张可, 李旭, 王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8(IgSF8)是IgSF成员之一,其胞内短尾结构域与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棕榈酰化和糖基化是IgSF8分子主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IgSF8和CD9的棕榈酰化可能对二者的异源聚合体形成以及发挥生物学功能起支持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IgSF8在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神经系统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主要对IgSF8的分子特征和翻译后修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解析IgSF8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研究思路。
  • 短篇报道
  • 短篇报道
    邱玉坤, 付英英, 唐玉彬, 马民权, 李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