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1956年创刊
主管:军事科学院
主办: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主编:张学敏
编辑部主任:刘术
原刊名: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编辑出版:《军事医学》编辑部
ISSN 1674-9960
CN 11-5950/R
邮发代号:82-757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 全选
    |
    热点追踪
  • 热点追踪
    何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正进入新的规则改革阶段。2024年6月1日第七十七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正案》,2025年5月20日第七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协定》最终文本,二者成为此轮改革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发达国家一直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轮改革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关键制度性安排的博弈日渐凸显,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如何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等重大挑战。各国争论的关键主要集中在基因序列数据分享、公共卫生产品获取、核心能力建设合作等方面。在后续改革过程中,中国应继续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倡导“有条件”的基因序列分享、推动惠益分享义务化实质化、加强发展中国家核心能力建设提出更多建设性建议,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论著
  • 论著
    吴淑蒙, 杨圆君, 王振, 吴淑慧, 成敏英, 李玲, 叶棋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神经素-2反义RNA 1(NRSN2-AS1)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RNA 相互作用组(ENCORI)数据库分析NRSN2-AS1在肝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联;分别构建过表达与敲低lncRNA NRSN2-AS1的稳定细胞株,通过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探索NRSN2-AS1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探索NRSN2-AS1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通过己糖激酶Ⅱ(HK2)活性、葡萄糖摄取、ATP和细胞外乳酸水平的测定,检测NRSN2-AS1对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过程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NRSN2-AS1对肿瘤细胞HK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ENCORI数据库分析发现,NRSN2-AS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体外细胞功能实验表明,过表达 NRSN2-AS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且提高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而敲低NRSN2-AS1则会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降低其糖酵解的活性;此外,NRSN2-AS1的过表达促进了HK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而NRSN2-AS1的敲低则抑制了HK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论 NRSN2-AS1表达水平与肝癌高度相关,NRSN2-AS1可能通过调控HK2表达提高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水平,进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 论著
    周佳欣, 张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出一种融合语义信息与知识图谱结构信息的知识图谱嵌入模型,通过该模型从已批准药物中发现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方法 利用知识图谱补全中的头实体预测任务,预测潜在治疗药物。结果 筛选出那拉曲坦、舒马曲坦、秋水仙碱、阿霉素、苯海拉明和氢化可的松等6种潜在药物。结论 融合语义信息与知识图谱结构信息提升了知识图谱嵌入模型的表达能力,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发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论著
    梁瑞国, 严志祥, 朱泓宇, 董铭心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Tat-GluA2-3Y的氨基酸序列,通过环化多肽、更换穿膜肽、替换D型氨基酸以及插入小分子质量聚乙二醇片段等策略设计并合成系列环肽,旨在提高环肽化合物的穿膜效率、稳定性及神经保护活性。方法 基于标准的Fmoc固相合成法合成目标多肽,并借助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多肽进行分析和纯化。采用HT-22细胞模型评价多肽的细胞保护活性。基于Caco-2单层肠上皮细胞模型测定多肽的跨膜转运效率。通过与大鼠血浆及人肝微粒体体外共孵育实验检测多肽的血浆和代谢稳定性。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评价多肽的体内神经保护活性。结果 基于标准的Fmoc固相合成法成功设计并合成7条环肽,经RP-HPLC分析,纯度均超过90%。细胞保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浓度≥125 nmol/L时,Tat-GluA2-3Y和CMT-C3Y均有活性,并且CMT-C3Y的活性优于Tat-GluA2-3Y。穿膜实验结果表明,与Tat-GluA2-3Y比较,CMT-C3Y在所有实验浓度下均表现出高度显著的穿膜能力(P<0.001),CMT-C3Y属于高渗透性药物,Tat-GluA2-3Y属于中等渗透性药物。血浆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Tat-GluA2-3Y与大鼠血浆共孵育4 h的代谢率>50%,而CMT-C3Y共孵育8 h后剩余量为88.1%,并未发生明显的降解现象;人肝微粒体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Tat-GluA2-3Y的半衰期为26.1 min,CMT-C3Y的半衰期为103.8 min,CMT-C3Y的半衰期更长,稳定性更好。Tat-GluA2-3Y和CMT-C3Y分别为快代谢药物、中等代谢药物。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8 mg/kg的给药剂量下CMT-C3Y的神经保护活性显著优于Tat-GluA2-3Y(7.7%,P<0.001)。结论 设计合成的双环肽CMT-C3Y相对Tat-GluA2-3Y具备更高的穿膜效率和更好的血浆稳定性,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展现出更好的神经保护活性。
  • 论著
    黄靖, 朱晓全, 陈珊, 刘新月, 毛菁钰, 田大为, 常世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旋转刺激诱导大鼠产生晕动病(MS)的习服模型。方法 首先确定MS刺激条件,将SD大鼠分为静置对照组(SCG)与单次旋转刺激实验组(SRG),通过旋转刺激后对大鼠进行晕反应指数(MSI)、旷场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旋转刺激条件诱发大鼠MS的可行性。其次,进行习服实验: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Ctrl)、旋转刺激1 d组(Day1)、连续旋转刺激3 d组(Day3)、连续旋转刺激7 d组(Day7),记录其MSI及行为学的变化,探究连续刺激与大鼠MS习服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鼠在接受旋转刺激后,与SCG比较,SRG粪便颗粒数显著增加(P<0.0001),MSI显著上升(P<0.0001);旷场实验中大鼠的自发活动时间(AT)(P<0.0001)、自发活动总距离(TD)(P<0.001)与中心点每秒移动距离(DMCPS)(P<0.001)显著降低;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大鼠爬上平台的时间(LP)(P<0.0001)与爬上平台前总距离(DP)(P<0.001)显著增加。对大鼠进行习服实验后发现,与Ctrl比较,Day1与Day3大鼠的MSI显著上升,粪便颗粒数显著增加(P<0.0001);AT(P<0.01)、TD(P<0.05)及DMCPS(P<0.01)显著降低,LP及DP显著增加(P<0.0001);而Day7与Ctrl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弦刺激模式可诱发大鼠MS,对大鼠进行每天2次、连续7 d的旋转刺激可使大鼠产生习服,通过行为学实验可以客观地对大鼠MS模型进行检测。
  • 论著
    刘日华, 张娜, 乐天, 亓丰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影响运动员和非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效应。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25年3月6日关于tDCS对体能影响的研究,使用 Reviewer Manager 5.4 软件和Stata 18.0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0篇文献778例受试者。Meta 分析显示,tDCS对体能的改善效果显著(SMD=0.15);刺激参数为M1目标靶区(SMD=0.17)、1.5 mA或2 mA刺激电流(SMD=0.64;SMD=0.13)、20 min 刺激时长(SMD=0.19)、35 cm²电极片(SMD=0.31)的tDCS正极刺激(SMD=0.15)对运动员(SMD=0.25)和非运动员(SMD=0.13)群体的最大力量(SMD=0.32)、爆发力(SMD=0.27)、肌肉耐力(SMD=0.40)、心肺耐力(SMD=0.51)与静态平衡(SMD=0.34)的改善效果显著,但未显示对移动速度和动态平衡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tDCS正极刺激能有效提升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心肺耐力和静态平衡水平。
  • 论著
    邱朔, 王瑜, 徐淳, 赵鹏, 刘月辉, 李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美国、日本等的实践经验,揭示卫生应急演练在制度建构、技术融合、国际协同等维度的特点。分析卫生应急演练呈现三大发展趋势:社会需求驱动下的范式转型,智能技术赋能的效能提升,以及全球治理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深化。针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需求,提出构建分级分类制度、重大传染病全周期演练策略、技术人才双轮驱动机制及全球治理参与路径等政策建议。
  • 综述
  • 综述
    牛文佳, 孙铁强, 曹高芳, 谌志强, 李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抗生素滥用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快速、准确、灵敏的抗生素检测方法至关重要。核酸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传感器,因其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实时监测能力,在抗生素检测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综述了基于核酸传感器的抗生素检测研究进展,包括比色、光学、电化学等核酸传感器,以期为未来基于核酸传感器的新型抗生素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综述
    陈纪良, 崔名慧, 吴瑜, 于豪冰, 刘小宇, 胡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高原、极地、沙漠等特殊军事作业环境存在高强度的紫外线辐射,是导致眼部损伤的重要因素,可引发光角膜炎、干眼症、翼状胬肉、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等病症。紫外线辐射主要通过诱导DNA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机制,造成眼部的急性和慢性损伤。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在缓解症状和促进眼部组织修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靶向治疗药物、蛋白质及其衍生肽类、维生素及其辅酶类以及动植物天然活性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为开发更有效的紫外线眼部防治药物以及我军特殊环境卫勤保障提供了新思路。该文依据目前检索到的文献,从眼部疾病类型、损伤机制、治疗策略及药物研发等方面,对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眼部损伤及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 综述
    蔡珂而, 姜燕, 朱玲玲, 王笃明, 赵永岐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原地区,低氧、低压环境容易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对初入高原人员造成负面影响。该文分析了高原环境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机制,从增氧增压技术、神经调节技术以及内源性防护技术和主动认知训练干预4个方面探讨了防护方法,提出未来研究应聚焦个性化认知防护与训练、多技术融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构建等方面,为高原行动提供更全面的认知保护与提升策略。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李保刚, 张浩强, 丁磊, 贾琪, 巨清华, 张海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罗布泊戈壁驻训军事人员2024年5-9月发病特点和病因,为卫勤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有效病例536例,涵盖性别、年龄、抵驻地日期、就诊日期及疾病诊断等信息,回顾性分析2024年5-9月罗布泊戈壁驻训军事人员初驻前4个月发病情况及病因。结果 罗布泊戈壁驻训军事人员病例数从第1个月(129例)持续增加至第4个月(149例)。前7位系统疾病是运动系统(29.85%)、消化系统(16.79%)、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16.42%)、眼疾病(14.18%)、呼吸系统(8.77%)、中暑(4.85%)和失眠(3.92%),占总病例数94.78%。前7位单一疾病是腰肌劳损(13.62%)、急性胃肠炎(7.46%)、结膜炎(5.03%)、干眼症(4.48%)、湿疹(4.10%)、踝外伤(3.7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36%),占总病例数41.79%。运动系统、眼疾病、中暑、失眠系统疾病及腰肌劳损、急性胃肠炎、结膜炎、干眼症单一疾病的发病与驻训时长有关(P<0.05)。结论 根据罗布泊戈壁地区驻训军事人员发病特点及病因,实施精准有效防治,对提升该地区卫勤保障的针对性和降低非战斗减员具有现实意义。
  • 短篇论著
    付秋霞, 王蕾, 李东东, 易晓阳, 贾向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地区受低氧、低温、复杂地形及极端天气影响,传统血液运输依赖专用运血车与运血箱,存在运输时效性差、设备故障率高、极端天气通行困难等突出问题。该文探讨了国内外无人机血液运输模式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应用现状及潜力,系统梳理了高原无人机血液运输的设计要点与解决方案,为突破“最后一公里”血液配送难点和构建高海拔地区应急血液保障体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