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1956年创刊
主管:军事科学院
主办: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主编:张学敏
编辑部主任:刘术
原刊名: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编辑出版:《军事医学》编辑部
ISSN 1674-9960
CN 11-5950/R
邮发代号:82-757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张津豪, 张永会, 李洪昌, 张令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去泛素化酶含OTU结构域蛋白3(OTUD3)在结直肠癌中的突变机制,以及对肠癌发生发展的功能与机制。 方法 利用在线数据库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THPA)分析OTUD3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收集32例结直肠癌患者样本,鉴定结直肠癌中的OTUD3突变体;结合现有数据库中OTUD3基因点突变信息,构建未见报道的14个OTUD3基因点突变质粒载体;将野生型的全长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质粒载体与上述OTUD3基因点突变体质粒载体共转染HCT116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实验、半衰期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泛素化实验和混合算法分子对接(H-DOCK),检测OTUD3突变体是否影响PTEN的蛋白水平及其机制。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划痕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OTUD3突变后的结直肠癌细胞功能变化。 结果 结直肠癌中OTUD3突变高发,OTUD3突变体R178W和N321S失去稳定PTEN蛋白的功能,导致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生存能力增强。 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OTUD3突变会导致其稳定PTEN的能力下降,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 论著
    崔皓然, 邢陈, 宋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脱氧胆酸在介导低氧应激诱发神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牛磺熊去氧胆酸组(TUDCA)、低氧组(Hyp)和低氧牛磺熊去氧胆酸组(Hyp+TUDCA)。采用低氧舱建立48 h低氧应激实验动物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和结肠中胆汁酸(BA)、石胆酸(LCA)和脱氧胆酸(DCA)的含量,利用ELISA检测小鼠皮质、海马和下丘脑中DCA含量。在小胶质细胞系N9中通过敲低DCA受体-法尼醇X受体(FXR)探究DCA在诱导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量改变反应中的作用和贡献,在低氧应激模型小鼠中利用FXR拮抗剂TUDCA探究靶向干预DCA信号通路在改善低氧应激诱发神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皮质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形态和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变化。 结果 与Con组比较,Hyp组小鼠结肠、血清、皮质中DCA含量升高,同时,皮质中小胶质细胞活化,IL-1β和TNF-α相对表达水平升高。DCA处理小胶质细胞N9后,IL-1β、TNF-α和FXR相对表达水平升高。敲低N9细胞中FXR表达水平后,DCA诱导的IL-1β、TNFα表达上调反应受到显著抑制。与Hyp组相比,TUDCA预处理组小鼠皮质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和IL-1β表达水平上调反应受到抑制。 结论 DCA可通过脱氧胆酸受体FXR介导低氧应激诱发的小鼠皮质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炎症反应;; FXR拮抗剂TUDCA在改善低氧应激诱发神经炎症反应中具有应用价值。
  • 论著
    兰诗诗, 黄烨, 王春晖, 张红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携带组织特异性突变的循环游离DNA(cfDNA)作为运动相关组织损伤程度评估标志物的可行性。 方法 基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针对人体10种不同组织,各筛选出10种具有组织特异性且表达水平高的基因;招募34例年轻健康的志愿者,在其进行每天5 km且持续1周的跑步运动后采集相应外周血样本;提取样本中的白细胞基因组DNA、血浆外泌体RNA和血浆cfDNA,分别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血浆外泌体RNA上存在的组织特异性体细胞突变,分析携带这些突变的cfDNA含量与传统蛋白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对于心肌、骨骼肌、肠、胃、肾等5种组织,能够在5例以上志愿者中检测到组织特异性cfDNA突变。血浆总cfDNA水平与这5种组织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含量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3(n=34, r=-0.51~0.28, P=0.0022~0.65);对每一种特定组织,其组织特异性cfDNA突变含量和相应蛋白标志物的水平均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n=7~13, r=0.81~0.92, P=9.0×10-4~0.020)。 结论 携带组织特异性突变的cfDNA有望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运动相关组织损伤的无创评估。
  • 论著
    赵品楠, 高翔, 罗龙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制备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PA)并系统分析其生物活性。 方法 采用全基因合成技术,将CPA基因编码序列与His-Tag序列融合的DNA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TIG-Trx,转化至大肠杆菌TransB(DE3)。采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并通过镍柱亲和纯化获得目标蛋白。最后评估重组CPA蛋白对293T、LS174T、SW480细胞的毒性作用、对人和小鼠红细胞的溶血性及对小鼠的致死性效应。 结果 成功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103且纯度超过90%的重组CPA蛋白,其在特定浓度下对293T、LS174T、SW480细胞具有显著毒性并能诱导人和小鼠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低剂量的CPA蛋白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小鼠快速死亡。 结论 该研究成功获得高纯度、体内外生物活性良好的CPA蛋白,为进一步探讨CPA的致病机制及其潜在应用奠定了基础。
  • 论著
    林学洋, 郎思敏, 杨玉凤, 杨晨, 崔子期, 骆媛, 王永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可成药全基因组的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挖掘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相关的潜在药物靶基因,预测可能有效的治疗药物,为IPF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方法 整合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DGIdb)和Finan等提供的可成药全基因组数据,获取可成药全基因组交集基因。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评估基因与IPF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探讨与IPF存在因果关系的可成药基因的功能和通路富集情况;结合药物特征基因数据库(DSigDB)进一步开展药物富集分析,筛选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并利用分子虚拟对接技术评估预测药物与靶蛋白间的结合能力。 结果 基于DGIdb数据库和Finan等提供的可成药全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出2588个交集基因,最终通过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筛选出30个与IPF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药物靶基因(P<0.05)。其中,4个核心基因(NOD2、LATS2、LTA和TCF7L2)集中富集于与IPF密切联系的Hippo通路和TNF通路;同时,通过DSigDB数据库药物富集分析,筛选出6种潜在的IPF靶向治疗药物,分别为羟布宗、莫莱芬汀、α-N-乙酰半乳糖胺、GSK429286A、CGP74514A和JW-7-24-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药物与靶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力。 结论 利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了可成药基因与IPF的因果关系,成功鉴定了30个潜在药物靶基因,探究了4个与IPF相关通路富集的核心基因,同时预测了6种可能具有治疗作用的靶向药物,这些药物与靶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为IPF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论著
    张振华, 黄江海, 王亚非, 李运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祛寒通络方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231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是否应用祛寒通络方分为暴露组105例和非暴露组126例,暴露组应用祛寒通络方联合塞来昔布治疗,非暴露组只应用塞来昔布治疗。根据病案基线资料,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76对、共152例病案。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4、6周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总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评价安全性。 结果 治疗前2组VAS评分、WOMAC总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2组VAS评分、WOMAC总评分均降低,暴露组显著高于非暴露组,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暴露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非暴露组,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临床应用祛寒通络方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一使用塞来昔布治疗的方法,可显著降低VAS、WOMAC总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且长期疗效更佳。
  • 论著
    朱金寿, 肖炳坤, 缪潇瑶, 杨芳, 黄荣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肟类EN螯合剂中甲醇、乙醇溶剂残留量的分析方法。 方法 采用岛津HS-20全自动顶空进样器在GC-2030气相色谱仪中进样分析并用内标法定量。采用安捷伦DB-WAX色谱柱(30 m×0.45 mm,0.85 µm)分离样品中残留溶剂并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恒温炉温度为70 ℃,样品平衡时间30 min,样品流路温度150 ℃,载气为高纯氮。程序升温:初始柱温为40 ℃保持9 min,以40 ℃/min速率升至200 ℃,保持2 min。 结果 肟类EN螯合剂中残留溶剂峰面积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溶剂甲醇和乙醇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25和0.30 µg/mL,定量限分别为1.25和1.50 µg/mL。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范围97.10%~102.23%,测定结果RSD值小于5.00%。 结论 所建立的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残留溶剂的方法较灵敏,可用于肟类EN螯合剂原料药中溶剂残留量的分析。
  • 论著
    罗佳, 陈瑶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大规模伤亡事件医疗后送问题构建满足策略优化的仿真模型;通过案例模拟,探讨后送工具集中调度的指导原则。 方法 基于离散事件仿真理论与医疗后送过程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不同调度策略下的后送过程,并从伤员后送时效性及资源利用率2方面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系统关键参数对医疗后送的影响。 结果 采用重伤员优先策略,伤员救治及时性较高(87.44%),伤员中位等待时间为23.70 min;在资源利用情况方面,重伤员优先策略表现最好,最高每车次平均后送2.94人,车辆整体利用率为50.93%;每日伤员数及后送工具数对救援系统运行性能有较大影响,指挥调度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优化,以平衡救治时效性与资源利用度。 结论 基于离散事件仿真理论构建的大规模伤亡事件医疗后送仿真模型灵活度高,可支持策略优化的模拟需求,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 综述
  • 综述
    王慧, 欧阳玲, 谢晓通, 周玲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疼痛管理是战时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伤员进行早期疼痛管理,可有效缓解疼痛,对保持战斗力、促进伤员生理和心理恢复、避免疼痛慢性化、帮助伤员重返战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军越发重视院前阶段疼痛管理,制定并不断更新相关指南,构建了疼痛管理实践体系,确保伤员疼痛得到有效控制。该文梳理了美军院前疼痛管理研究现状,总结了院前疼痛管理先进实用技术,可为开展贴合我军实际情况的院前疼痛管理相关研究,以及优化院前疼痛管理策略提供借鉴。
  • 综述
    李鹏辉, 陈要朋, 阎少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系统梳理了射频识别技术在血液全流程管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实践,重点从献血者管理、体检初筛、血液采集与检验、成分制备、血液出入库、临床输血管理等血液保障的关键环节深入分析该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与实施效果。在全面总结当前血液保障相关技术应用成效与存在瓶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射频识别技术在血液供应保障管理中的优化方向与发展建议,旨在为构建智能化、可追溯的现代血液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 综述
    任泊好, 闵奕, 吴思源, 魏昊洋, 胡家乐, 黄国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压氧在缺血缺氧性疾病治疗和潜水高气压作业中用途广泛,但较长时间吸入氧分压过高的气体将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即发生氧中毒。肺脏是高分压氧暴露后损伤最明显、最直接的靶器官之一。该文综述了近年肺型氧中毒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为肺型氧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袁方, 贾俊婷, 马玉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α2-巨球蛋白(A2M)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720×103、包含1451个残基与11个结构域的高丰度血浆蛋白,于于1946年被首次分离鉴定。A2M的经典生物学功能是对蛋白酶的捕获抑制作用,但A2M亦可与膜受体、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并作为分子伴侣维持细胞外蛋白质稳态,从而广泛参与免疫、炎症、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该文对A2M的结构特性、分子靶点、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进行了梳理,以期为A2M的功能挖掘与临床应用开发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