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1956年创刊
主管:军事科学院
主办: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主编:张学敏
编辑部主任:刘术
原刊名: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编辑出版:《军事医学》编辑部
ISSN 1674-9960
CN 11-5950/R
邮发代号:82-757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赵瑞璇, 方世婕, 张澄, 李东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索、评价并汇总国内外关于高原战创伤伤员低体温预防和管理的证据,为战创伤伤员低体温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各指南网站及中英文数据库有关高原战创伤伤员低体温预防和管理的临床决策、推荐实践、证据总结、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2月。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其中指南4篇、临床决策1篇、证据总结3篇、推荐实践1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最终形成29条证据,包括低体温评估、危险因素、复温流程、复温方法、体温监测、注意事项等6个证据主题。结论 该研究汇总了高原战创伤患者低体温管理的相关证据,建议护理人员在应用证据时结合具体实践条件和临床情景,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复温方案。
  • 论著
    屈金权, 杨欣悦, 李佳佳, 孙赳, 梁飞行, 色里木·西仁娜伊, 王岩, 刘江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稳定且可重复性强的高原寒冷环境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动物模型。方法 将20头长白猪(实验猪)随机分为平原常温(LN)组及高原寒冷(HC)组各10头,将HC组置高原寒冷环境,LN组置平原常温环境中,分别饲养48 h,将其麻醉后,悬吊于靶场,用枪射击实验猪右下腹,造成损伤后简单包扎运回实验室均置平原环境中观察。比较实验猪0、2、4、8、12和24 h的生命体征、伤情及24 h存活率,对实验过程中死亡及24 h仍存活的实验猪立即剖腹探查伤情,并取小肠和结肠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HC组24 h存活率为70%,LN组为9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两组体温均逐渐升高,HC组体温在0、2、4和8 h时间点均显著高于LN组(P<0.001),LN组在24 h超过HC组(P<0.05)。两组心率均为先升高后降低,HC组仅在0 h显著高于LN组(P<0.01),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频率均为早期升高后期降低,其中HC组在0、4、8、12和24 h均高于LN组(P<0.05或P<0.001)。HC组与LN组在小肠破裂、小肠挫伤、肠系膜损伤、结肠破裂弹孔直径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小肠及结肠病理表现均为黏膜层大量坏死脱落,固有层淤血水肿严重,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LN组也有类似表现但程度较轻。结论 构建了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模型。该模型可操作性强,所致损伤稳定,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缪伊琪, 孙会胜, 杨兴胜, 张震, 杨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mRNA免疫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鉴定特异性靶向猴痘病毒细胞内成熟粒子表面包膜蛋白E8L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体外合成E8L-mRNA,制备E8L-mRNA脂质纳米粒并免疫小鼠,引发免疫反应。根据血清抗体滴度,判断小鼠体内产生足够抗体后,对小鼠脾B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选、建库测序,基于测序数据分析抗体轻重链序列,根据丰度排序筛选候选单克隆抗体并进行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鉴定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将获得的高亲和力抗体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应用于猴痘病毒蛋白的检测。结果 E8L-mRNA脂质纳米粒免疫小鼠,经流式细胞分选出约150万个B细胞,单细胞测序后筛选并表达纯化获得17个E8L候选单克隆抗体;经ELISA测定,其中2个单克隆抗体对猴痘病毒蛋白 E8L具有高亲和力;将这2个抗体配对,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对猴痘病毒蛋白E8L进行检测,灵敏度可达0.5 ng/mL。结论 基于mRNA免疫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鉴定获得了2个具有较高亲和力的抗猴痘病毒E8L单克隆抗体,具有检测猴痘病毒E8L蛋白的潜力。
  • 论著
    曹正岳, 张友凤, 吕志春, 高慧英, 向慎思, 李晶晶, 郑晓飞, 李长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及其相关核酸酶9(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敲除文库筛选,鉴定电离辐射敏感性调控基因。方法 查找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生物分子通路知识数据库(Reactome)和基因本体论(GO)数据库,确定987个机体应激反应调控基因,每个基因设计6条单向导RNA(sgRNA)序列,构建sgRNA质粒并包装为慢病毒文库。以结肠癌细胞系Caco-2为模型,构建Caco-2-Cas9稳定转录细胞株,感染筛选文库慢病毒后,使用嘌呤霉素选择稳定感染细胞株后进行电离辐射照射,14 d后收集细胞进行基因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电离辐射后细胞计数试剂(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测定活性氧(ROS)和凋亡等方法对得到的候选基因进行辐射敏感性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机体应激反应调控基因sgRNA慢病毒文库,进行电离辐射后的CRISPR文库筛选,获得165个候选辐射敏感基因和116个候选放射抵抗基因。利用功能实验证实Bcl2 相关永生基因3(BAG3)敲除细胞相较对照细胞可以提高细胞增殖能力1.2~1.5倍,克隆形成能力提高1.5~2.0倍,ROS减少13%~25%,同时凋亡率下降32%~73%。结论 利用CRISPR/Cas9文库筛选策略获得了多种候选辐射敏感性调控基因,并证实BAG3是一种新的辐射敏感基因。该策略可以作为筛选辐射敏感性调控基因的重要工具。
  • 论著
    邵攀, 李佳荣, 杨光, 张纪岩, 华娟, 董洁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β-葡聚糖诱导的J774A.1细胞源细胞外囊泡(EV)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利用β-葡聚糖刺激J774A.1细胞,差速离心法提取培养上清中EV;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Western印迹法等鉴定EV表型。分离C57BL/6J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分别使用对照EV(C-EV)与β-葡聚糖诱导EV(G-EV)刺激PM,提取PM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M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J774A.1细胞来源的对照EV(C-EV)与β-葡聚糖诱导EV(G-EV);C-EV与G-EV均为膜包裹结构,直径为100~1000 nm,平均粒径分别为162.4和175.6 nm,均表达EV标志性分子(如CD81、CD9、CD63和TSG101)。C-EV刺激的PM细胞(C-EV处理组)Tnfainos等M1极化指标mRNA水平升高,而G-EV刺激的PM细胞(G-EV处理组)则低于C-EV处理组(P<0.0001);C-EV处理组Cd206Arg-1等M2极化指标mRNA水平下降,G-EV处理组Cd206P<0.0001)、Arg-1P<0.05)显著高于C-EV处理组。C-EV处理组培养上清中TNF-α、IL-6表达升高,而G-EV处理组TNF-α(P<0.01)、IL-6(P<0.0001)表达显著低于C-EV处理组。结论 与天然J774A.1细胞源EV比较,β-葡聚糖诱导EV促炎作用减弱,提示β-葡聚糖可通过EV发挥抑炎的免疫调节作用。
  • 论著
    罗雅文, 徐慕榕, 周姝萍, 李昊, 伯晓晨, 陈河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揭示小鼠神经发育过程中早期生长反应因子4(EGR4)的动态调控作用。方法 整合分析胚胎期至成年期7个关键阶段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scATAC-seq)和转录组(scRNA-seq)数据,推断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网络,并从时序角度量化分析,解析其功能模块并可视化。结果 egr4在胚胎晚期至成年期显著高表达,尤其在抑制性神经元[小清蛋白(PV)和生长激素抑制素(SST)亚型]成熟阶段特异性激活,且其转录不受染色质可及性变化的直接调控。时序网络分析表明,EGR4在胚胎晚期成为调控枢纽,并驱动神经元分化和亚型特化。功能富集显示,EGR4通过动态互作因子调控“细胞分化”通路,且在PV/SST神经元中分别存在亚型特异性互作模块。结论 EGR4通过阶段特异性调控网络参与皮质神经元晚期成熟,为解析神经发育的时序逻辑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 论著
    李晓彤, 陈悦, 谈逸飞, 邱元荣, 龙倩, 江小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光生物调节(PBM)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方向促进脊髓损伤(SCI)修复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J小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手术(SCI)组和治疗(SCI+PBM)组,每组15只。3组小鼠在完成T10椎板切除术后,SCI组和SCI+PBM组构建脊髓半切模型,SCI+PBM组术后立即进行1064 nm波长PBM治疗。3组小鼠于术后第1、3、7、14、21和28天(D1、 D3、 D7、 D14、 D21和 D28)通过巴索小鼠量表(BMS)动态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元数量和形态。实时定量 PCR 和Western印迹分析PBM干预炎症刺激后BV2 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Western印迹分析核因子κB(NF-κB)通路变化。结果 SCI+PBM组术后28 d BMS评分显著高于SCI组(P<0.05),损伤区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体内外实验证实,PBM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抑制M1型活化,并显著下调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结论 PBM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和SCI小鼠脊髓损伤修复。
  • 论著
    包可, 康宏向, 后少俊, 胡誉元, 邢陈, 宋伦, 黄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夜间蓝光暴露对小鼠焦虑和抑郁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将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trl)组和夜间蓝光暴露(LAN)组,其中LAN组每日在授时因子时间(ZT)13-14,即20:00~21:00暴露于460 nm蓝光1 h;Ctrl组在12 h光照/12 h黑暗周期下饲养。通过行为学实验评估夜间蓝光暴露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焦虑、抑郁行为;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夜间蓝光暴露对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基底外侧杏仁核(BLA)、下丘脑室旁核(PVN)和丘脑室旁核(PVT)中Fos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皮质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变化;高尔基染色评估mPFC、海马CA1区突触数量和密度变化;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mPFC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p-TrkB)/TrkB、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SD95)和突触素(SYP)表达水平。结果 夜间蓝光暴露14 d小鼠出现焦虑行为,28 d后诱发抑郁行为;28 d蓝光暴露增加mPFC、BLA、PVN和PVT中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P<0.05),血清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P<0.01),BDNF和SY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导致mPFC突触数量和密度减少(P<0.01)。结论 长期夜间蓝光暴露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增加mPFC和BLA神经元活性,抑制BDNF/TrkB信号通路,导致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损伤,进而引发小鼠焦虑和抑郁行为。
  • 论著
    王哲, 宁畅文, 安华英, 蒋兴伟, 马骏, 高锋华, 刘鹏宇, 孙雅楠, 李茹, 李金隆, 袁园园, 于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一种以红细胞为载体的丁酰胆碱酯酶(BChE)递送系统,以实现对有机磷毒剂中毒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重组表达方法制备BChE,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其聚体情况;使用改良的低渗预膨胀法制备载BChE红细胞载药系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载药量和包载率;利用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其体外催化能力;利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术、血细胞分析仪等对其进行表征评价。结果 重组表达制备的BChE以二聚体为主(二聚体占比约85%,单体占比约15%);经调整红细胞与低渗透液体的体积比,确定满足最适低渗透压的红细胞与低渗透液体的体积比为1∶7;与天然红细胞和空载红细胞比较,载BChE红细胞在体外具备显著的催化活性(P<0.001);与天然红细胞比较,载BChE红细胞的平均细胞体积显著增加(P<0.001),而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每100 mL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01),但扫描电镜未显示明显差异(为双凹圆饼状);低渗包载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红细胞的凋亡(P<0.001),但与低渗组比较,载BChE红细胞的凋亡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与天然红细胞比较,载BChE红细胞的CD4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改良的低渗预膨胀法制备的载BChE红细胞载药系统,在保留红细胞基本特征的同时,具备了BChE的催化能力,为后续有机磷毒剂中毒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选择。
  • 综述
  • 综述
    胡玉茹, 李崭, 李涛, 王慧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胱天蛋白酶家族是一类保守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其家族成员在氨基酸序列、结构及酶的特性上均相似, 胱天蛋白酶原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30~50)×103的单一多肽,由3个结构域构成:N端前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20×103大亚基单位和相对分子质量10×103小亚基单位。程序性细胞死亡在机体感染免疫中通过清除受感染细胞、激活细胞免疫反应、调节免疫细胞的平衡进而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抵御病原的重要机制之一。胱天蛋白酶家族的激活与调节在程序性细胞死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文就近年来对胱天蛋白酶激活及其在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张浩, 张冰, 洪伟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运动在降低患癌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运动干预癌症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晰。该文就运动对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激素及免疫系统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加深运动对于癌症防治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短篇报道
  • 短篇报道
    齐戈尧, 魏军祥, 田攀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