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杨海鸿, 周文霞, 王健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杏仁核O-连接的β-N-乙酰葡糖胺(O-GlcNAc)修饰水平对应激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束缚法建立小鼠应激模型,将小鼠束缚24 h、休息7 d后进行悬尾、强迫游泳和条件恐惧等行为学实验;之后处死小鼠,分离海马、皮质和杏仁核脑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脑区O-GlcNAc修饰水平。通过脑立体定位技术注射O-GlcNAc水解酶(OGA)抑制剂、O-GlcNAc转移酶(OGT)抑制剂、OGA和OGT腺相关病毒调节杏仁核区内O-GlcNAc修饰水平,观察对应激后行为学的影响。结果 束缚应激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和负性记忆明显增强。同时,杏仁核内O-GlcNAc修饰水平显著降低,与行为表现显著负相关。应激弹性小鼠杏仁核O-GlcNAc修饰水平显著高于敏感小鼠。杏仁核内注射OGA抑制剂或OGT腺相关病毒上调O-GlcNAc修饰水平,可降低应激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提高小鼠的应激弹性;杏仁核内注射OGT抑制剂或OGA腺相关病毒下调O-GlcNAc修饰水平,可增加应激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降低小鼠的应激弹性。结论 杏仁核O-GlcNAc修饰水平对调控束缚后小鼠应激弹性具有重要作用。
  • 论著
    纪奥强, 王训, 张雪文, 乔子肢, 邢爽, 申星, 余祖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CDK4/6抑制剂帕博西尼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系(IEC-6)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应用CCK-8比色法、集落形成实验、PI染色法、Annexin V-FITC/PI双标法、Western印迹检测法,检测帕博西尼对照后IEC-6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损伤及Rb-780、795位点磷酸化的影响;(2)建立IEC-6 Rb过表达细胞系,应用CCK-8 比色法、PI染色法、Annexin V-PE/7-AAD双标法、Western印迹检测法,检测Rb过表达对IEC-6细胞系的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并在Rb过表达IEC-6细胞系上验证Rb过表达对帕博西尼辐射损伤防护作用的影响。结果 (1)帕博西尼提高10Gy X线照后IEC-6细胞的增殖活力、增加4~8 Gy X线照后集落形成能力,同时降低10 Gy照后G2/M期占比,减少照后IEC-6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帕博西尼抑制Rb-780、795位点磷酸化并减少IEC-6细胞照后γ-H2AX的产生;(2)IEC-6细胞经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后,Rb总蛋白表达显著增加,Rb-780、795位点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周期中S期占比增加、10 Gy X线照后凋亡率显著增加;(3)较低剂量帕博西尼(0.05 μ mol/L)处理后,能抑制Rb过表达IEC-6细胞的Rb-780、795位点磷酸化,减少10 Gy X线照射IEC-6 Rb过表达细胞的凋亡,但不抑制IEC-6 空载体细胞Rb-780、795位点磷酸化,且对其照射损伤无防护作用。结论 CDK4/6抑制剂帕博西尼对放射引起的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系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Rb蛋白可能是其发挥放射防护作用的关键分子。
  • 论著
    魏汉琪, 马骏, 蒋兴伟, 苏允琦, 高锋华, 宁畅文, 安华英, 巩家媛, 刘鹏宇, 王哲, 于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重度失血大鼠模型中各肠道节段的病理损伤和炎症情况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探索肠道巨噬细胞极化对肠道炎症病理生理的可能影响。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1∶1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失血组,失血组股动静脉插管并在25~30 min快速失去大鼠总血量的40 %,假手术组仅插管未失血,然后将上述两组大鼠分别1∶1∶1∶1∶1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放血完成后0、3、6、12和24 h作为实验终点处死,快速分离全肠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盲部、结肠和直肠相同位置剪取肠段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多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结肠3 、6 h时的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除24 h以外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肠段0 h后各时间点的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盲部、结肠组织损伤程度随失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同一失血时间不同肠段相比,3 h时十二指肠、空肠、回盲部的损害程度显著重于结肠、直肠,6 h时十二指肠、空肠、回盲部的损害程度显著重于直肠,12 h时十二指肠、空肠、回盲部与结肠的损害程度显著重于直肠,24 h时回盲部的损害程度与直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假手术组相比,重度失血大鼠十二指肠段12 h后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显著上调;空肠段IL-1β在3 h后表达显著上调,TNF-ɑ则在6 h表达显著上调;回盲部、结肠、直肠段重度失血在3 h时即引起IL-1β、TNF-α表达显著增加。(3)重度失血后大鼠3 h时空肠、回盲部的巨噬细胞极化细胞显著增加,M1型比例更高、增加更多,6 h后极化巨噬细胞比例逐渐降低至失血前水平,6 h时空肠的M2型巨噬细胞占比下降更多,回盲部M1型巨噬细胞占比下降更多。结肠3 h后M1型巨噬细胞比例下降,3 h时M2型巨噬细胞有增加趋势。重度失血3 h时十二指肠、直肠M2型极化巨噬细胞占比增加,6 h后有所减少。结论 不同肠道节段在失血发生后病理损伤程度有差异,并且存在一定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巨噬细胞炎症水平也有一定相关性。
  • 论著
    石沅叆, 石富江, 宋妃灵, 李亚娟, 廖沙, 杜克贺, 尹纪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快速灵敏的测定大鼠血浆中偏二甲肼(UDMH)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并探究UDMH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22只SD大鼠分为静脉给药10 mg/kg剂量组(4只雌性)和灌胃给药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以10 mg/kg剂量单次静脉注射及以10、30、90 mg/kg剂量灌胃给药UDMH,在给药前0 h以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眼眶静脉丛取血。用蛋白沉淀和衍生化法处理血浆样品并进行LC-MS/MS分析。色谱柱:ZORBAX柱(4.6 mm×75 mm,3.5 µm);流动相:0.3%甲酸水-乙腈;流速:1 mL/min;内标:盐酸普萘洛尔;离子源:ESI源,正离子MRM模式检测;定量分析UDMH和盐酸普萘洛尔的检测离子分别为m/z:192.0→148.1,m/z:260.2→116.1。采用DAS 2.1软件计算毒动学参数。结果 UDMH在50~50 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0 0,定量下限为50 ng/mL。UDMH平均回收率为98.1%,内标盐酸普萘洛尔的回收率为100.5%,标准曲线样品的批间精密度为0.7%~6.3%,相对误差为-7.1%~6.2%,质控样品的批间、批内精密度为1.8%~19.8%,相对误差为-9.8%~0.2%。大鼠10、30、90 mg/kg灌胃染毒UDMH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UC(0-t):(7624.99±2569.31)、(34284.04±6657.15)、(84720.88±22354.80)µg/L·h,t1/2:(0.07±0.15)、(2.24±1.45)、(3.04±0.90)h,Tmax:(0.75±0.27)、(0.51±0.29)、(0.29±0.10)h,Cmax:(4454.14±1329.45)、(19442.45±9121.07)、(32334.35±9882.41)µg/L,生物利用度(F):(77.34±26.06)%、(115.92±22.51)%、(95.48±25.19)%。结论 LC-MS/MS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UDMH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单次灌胃给药UDMH在高剂量下存在吸收和消除饱和。本研究为UDMH的相关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 论著
    吴国学, 杨书婷, 刘栋, 李小霞, 董靖, 郝义彬, 王一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不同来源鸡血藤超微粉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多模式化学计量学分析评价其质量。方法 采用Amethyst C18-H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0.1%磷酸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为30 ℃。并运用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鸡血藤指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10批次鸡血藤超微粉共标定13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比对指认了3种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21~0.989,具有良好的相似性。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用4个主成分进行评价,综合得分显示,S6、S1、S2、S3等产地的鸡血藤超微粉样品质量较好。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了不同产地鸡血藤超微粉的4个质量差异标志物,分别为表儿茶素、色谱峰1、色谱峰6及色谱峰4。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结合多模式化学计量学分析可用于评价鸡血藤超微粉的质量。
  • 论著
    周广鑫, 肖黎, 朱慧娟, 杜俊杰, 崔丽, 顾国利, 管浩军, 陶玉坤, 朱慧静, 侯金正, 张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空军飞行人员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 V600E 突变特点及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收集病理诊断为PTC的空军飞行人员的病历资料及BRAF V600E突变检测结果,对BRAF V600E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55例PTC飞行人员BRAF V600E总体突变率为70.91%。分析结果显示,BRAF V600E突变组淋巴结转移数多于BRAF V600E未突变组,复发中风险的飞行人员BRAF V600E突变比例高于复发低风险者(P<0.05)。BRAF V600E突变与否不影响PTC飞行人员医学鉴定结果。结论 空军飞行人员PTC BRAF V600E突变率与中国人群相似,BRAF 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及复发风险增加有关,应加强对PTC飞行人员尤其是BRAF V600E突变者的随访。
  • 论著
    王庆阳, 殷小杰, 徐雷, 贺祯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乌克兰危机升级已逾两年。从卫勤保障角度看,冲突既延续了机械化作战战伤减员的传统规律,也凸显了多域战场精准杀伤的现代战争特点,具体表现为伤亡数量大、伤情严重复杂,反映出现代战伤救治的新变化。该文总结了乌军战伤救治组织与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伤员医疗后送效率、一线救治力量配置、战伤救治物资供应等救治组织问题,以及批量伤员分类评估、清创固定、疼痛管理、细菌耐药和止血带使用等技术运用问题,并研提了未来大规模武装冲突战伤救治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 论著
    李毅, 刘晓峰, 崔淑洁, 王博, 李平, 吴亚楠, 张伟, 韩艳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制适应0~7000 m海拔高度的小型变压吸附制氧装置。方法 设计采用三床分子筛制氧工艺,将制氧装置气路电磁阀切换时间和压缩泵转速作为可控参数,在常压和模拟海拔0~7000 m低气压环境进行制氧装置性能测试,分析得到10组低气压环境(89.9、79.7、69.7、65.0、62.0、57.7、53.8、47.6、43.0、41.0 kPa)对应的制氧可控参数最优值。结果 该制氧装置在常压环境下(对应海拔416 m)制氧浓度可达94%,制氧量达9 L/min,出氧压力达到44 kPa;在41 kPa(对应海拔7000 m)的低气压环境中,制氧浓度可达94%,制氧量可达6.3 L/min,出氧压力可达30 kPa。结论 该制氧装置能够满足2人在0~7000 m海拔高度的低气压环境作业时对氧源的使用需求。
  • 综述
  • 综述
    王翔, 黄文华, 姜永强, 赵国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A族链球菌感染引发的突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A族链球菌疫苗研发始终是研究人员关注与研究的焦点,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疫苗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然而仍未有成熟可用的疫苗可供使用。该文从M蛋白重组蛋白疫苗、非M蛋白重组蛋白疫苗以及多糖结合疫苗等方面综述A族链球菌疫苗研究现状。
  • 综述
    杨馨, 邢爽, 余祖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放射病(ARS)是指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射线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造血组织损伤是其基本损伤。罗米司亭(RP)是一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骨髓巨核细胞以促进血小板生成。近年研究表明,RP对ARS具有显著疗效,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骨髓型ARS。该文主要就近年RP治疗ARS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于清华, 李振, 赵廷坤, 汤紫霞, 吕美, 王利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放射治疗在癌症等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全球核安全环境的日益严峻,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的研发成为研究的热点。电离辐射以其高能量特性,不仅能够通过靶向效应直接损害细胞DNA,还能通过非靶向效应间接影响细胞环境,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该文分析了电离辐射的损伤机制,探讨了抗氧化剂、细胞凋亡抑制剂、细胞因子和天然辐射防护剂4类抗辐射药物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可为治疗和预防电离辐射损伤提供参考。
  • 综述
    朱婉露, 张军, 肖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流感病毒自发现以来已引起多次全球性大流行,造成千万以上的人员死亡,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对全球经济和公共卫生造成严重挑战。高致病性流感病毒毒株(如H5、H7)的研究需使用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大大增加了实验风险和成本。假病毒技术作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研究技术已用于多种高风险病毒的研究中。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完善,目前流感病毒假病毒技术已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在抗体中和、抗病毒药物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流感病毒假病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徐毅特, 夏缨, 黄朝晖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二战时期美军海战减员特点,并与现代海战进行比较。方法 运用文献调研、归纳总结、统计学分析等方法,对二战时期美军海战历史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同时结合部分现代海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多种武器打击的单舰平均战伤减员数和阵亡数最多,分别为71.54人次和135.21人次。不同遭袭部位中,水线以上与水线以下混合的单舰平均战斗减员数最高,达到206.75人次。海战伤伤类以贯通伤和烧伤占比最大,分别为39.09%和21.73%。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和四肢,分别为12%和37%。对比二战与现代海战舰艇伤员致伤情况,现代海战单舰平均战斗减员率略高,平均卫生减员占战斗减员比例与二战时期接近。结论 现代海战中,战斗减员率与卫生减员率与二战时期没有显著差异,但由于舰艇被击伤和击沉的概率增加,人员伤亡增多,死亡率增高。
  • 短篇论著
    丁一, 温雅, 钱佳琦, 马俊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回顾了元宇宙技术的起源、概念及其核心技术,探讨了元宇宙技术在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了元宇宙技术如何通过数字孪生完成实验室环境的模拟,利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了实验室实时智能化监测,借助混合现实等人机交互技术搭建了实验技能培训平台,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