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于飞, 苏芳, 陈珊, 鲁婷婷, 张慧变, 田大为, 姚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微光夜视镜对深径觉的影响及夜视深径觉体验在改善深径觉中的作用。方法 在暗室内,应用微光夜视镜、深径觉体验和测量控制装置等设备,对11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暗环境裸眼深径觉及佩戴夜视镜后的深径觉进行体验及测量,重复3次,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佩戴夜视镜对深径觉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不同测量次数对深径觉测量结果的影响,明确深径觉测量与训练装置在改善深径觉中的作用。结果 暗室内,受试者裸眼深径觉3次试验结果分别为(62.55±64.70)mm、(39.83±42.55)mm和(39.50±42.89)mm;佩戴夜视镜深径觉3次试验均值分别为(98.29±83.74)mm、(63.22±60.29)mm和(65.50±69.69)mm;与裸眼深径觉相比,佩戴夜视镜深径觉明显变差(P<0.05)。与第1次测量结果相比,不论是裸眼还是戴镜后深径觉第2、3次测量结果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佩戴夜视镜时,人眼深径觉会明显变差,但经过多次体验后,由于经验累积,深径觉能力会大幅增强。在戴镜执行夜间飞行任务前,有必要对飞行员进行戴镜深径觉测量与体验。
  • 论著
    佟凡, 刘明秋, 丁祎, 吴正升, 崔春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尿卟啉原Ⅲ合酶(UROS)对失重性骨丢失的影响。方法 将8只C57BL/6J雄性小鼠(9周龄)分为对照组和尾吊组(HLU),每组4只。小鼠尾吊28 d后,取小鼠后肢分别进行Micro CT和力学实验检测。利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RCCS)建立失重的破骨细胞模型,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明确失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的变化,q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UROS表达水平变化;构建UROS敲除RAW264.7稳定株,通过qPCR和TRAP染色进一步明确UROS缺失后破骨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小鼠尾吊后骨组织骨量流失明显,URO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破骨细胞失重处理后,UROS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并且破骨分化基质金属蛋白酶9、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等表达水平上调。敲低UROS后,破骨细胞分化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失重应激条件下,破骨细胞中UROS表达水平上调,进而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流失。
  • 论著
    乔子肢, 张雪文, 邢爽, 束慧, 李玉晴, 王华, 余祖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PIKfyve基因全身与造血系统诱导性敲除小鼠模型,探索PIKfyve对免疫稳态的影响,为后续研究PIKfyve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LoxP位点插入PIKfyve基因第六外显子两端,建立PIKfyve+/flox小鼠,PIKfyve+/flox小鼠与PIKfyve+/flox小鼠互配得到PIKfyveflox/flox小鼠,PIKfyveflox/flox小鼠与UBC-Cre/ERT2 小鼠杂交得到PIKfyve+/floxUBC-Cre/ERT2小鼠,再与PIKfyveflox/flox 小鼠杂交即可得到PIKfyveflox/floxUBC-Cre/ERT2小鼠,即为目的小鼠。经基因型鉴定与诱导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印迹鉴定敲除效率,观察比较敲除小鼠与对照小鼠血象以及外周血、骨髓、脾脏中成熟免疫细胞的比例与数量。经同样配繁策略引入PIKfyveflox/floxMX1-Cre小鼠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小鼠杂交与鼠尾基因PCR鉴定成功获得PIKfyveflox/floxUBC-Cre/ERT2小鼠,经诱导后敲除小鼠PIKfyve的mRNA与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表明模型小鼠建立成功。此外,外周血象检测发现PIKfyve基因缺失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流式检测发现整体上看PIKfyve基因缺失小鼠B细胞与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T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而整体数量上依然呈现下降趋势。PIKfyveflox/floxMX1-Cre小鼠实验结果与PIKfyveflox/floxUBC-Cre/ERT2小鼠一致。结论 成功建立PIKfyve敲除小鼠模型,发现PIKfyve调控成熟免疫细胞数量与比例,影响免疫稳态。
  • 论著
    王训, 乔子肢, 束慧, 杨馨, 李玉晴, 张雪文, 纪奥强, 申星, 邢爽, 余祖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阿匹莫德(apilimod)对稳态条件下小鼠体内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vehicle)和apilimod注射组,分别腹腔注射溶剂和apilimod 0.2 mL/鼠。观测比较给药前后两组小鼠外周血象,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含量,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造血干/祖细胞检测实验中另设动员剂普乐沙福(plerixafor,AMD3100)组和注射用水(WFI)对照组,分别注射AMD3100 5 mg/kg 和注射用水 0.2 mL。结果 apilimod 40 mg/kg单次腹腔注射给药后6~12 h小鼠外周血细胞数变化明显,药后24 h外周血象基本恢复至药前水平。药后9 h血小板数为药前值的78.2%,红细胞数与药前值差异不显著但低于同期溶剂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呈现下降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增加,药后9 h中性粒细胞数为药前值的8.7倍,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apilimod 10~50 mg/kg单次腹腔注射给药后9 h,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R²=0.9556)。apilimod 40 mg/kg 注射后9 h,apilimod 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单个核细胞(MNC)、非成熟造血细胞(Lin-)、造血祖细胞(LK)数量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脾脏中造血干细胞(LSK)数量也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apilimod组外周血与脾脏中LK、 LSK数与动员剂AMD3100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ilimod组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和数量、细胞周期均与溶剂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ilimod给药引起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改变,药后9 h血清中活性IL-12(IL-12p70)浓度下降甚至低于检测下限,而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升高为溶剂对照组的14.6和5.9倍。结论 apilimod对稳态条件下小鼠造血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apilimod单次腹腔注射给药显著影响小鼠外周血中成熟血细胞数量,尤其是升高中性粒细胞数量作用明显;并且还能增加小鼠外周血中造血祖细胞、脾脏中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数量,但对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和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此外,apilimod抑制小鼠血清中IL-12p70水平,诱导IL-10和TNF-α浓度显著升高。
  • 论著
    卢秀慧, 贺家琪, 郑亚丽, 王鹏, 周冬生, 高波, 殷喆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揭示普罗维登斯菌中质粒不相容群IncpPrY2001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特征。方法 16S rDNA初步鉴定菌种后,将菌株送二代和三代测序,得到测序数据后进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比对,最终核定菌种;VITEK 2仪器检测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随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精细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确定耐药基因所在基因环境。结果 该研究指定了1个新的质粒型别IncpPrY2001。IncpPrY2001型质粒与参考质粒pPrY2001具有相似的骨架保守区,但插入区存在差异。IncpPrY2001型质粒的插入区表现出了显著的多样性,这表明质粒内部存在大量的基因获得和缺失,包括5个Tn1696和1个Tn7相关的区域。在IncpPrY2001型质粒中发现了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ARG),涉及对至少8类12种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包含In1806和In1807在内的2个新的可移动遗传元件(MGE)。结论 IncpPrY2001型质粒中插入了大量携带耐药基因的MGE,有助于ARG的积累和分布,同时增强了普罗维登斯菌株在药物选择压力下的生存能力。
  • 论著
    刘晗静, 李硕, 王碧坤, 王增明, 张善柠, 刘圆圆, 赵春颖, 郑爱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巴戟天水提物的抗抑郁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盐酸氟西汀组、巴戟天水提物低、中、高3个剂量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方法造模并给药28 d,通过行为学评价巴戟天水提物的抗抑郁效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组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明显增加(P<0.01),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5);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有所改善;NLRP3炎症小体和小胶质细胞Iba-1蛋白表达减少;BDNF、PI3K及其磷酸化(p-PI3K)蛋白、Akt及其磷酸化(p-Akt)蛋白表达增加,GSK3β及其磷酸化(p-GSK3β)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巴戟天水提物可改善慢性刺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元形态、抑制海马炎症反应、调控BDNF/PI3K/Akt/GSK3β通路途径实现的。
  • 论著
    孟凡恒, 骆芙瑶, 冯婷, 杨郁, 徐锐, 朱帅鸣, 单俊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旋覆花水提物的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特征图谱,同时建立水提物中6种成分(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旋覆花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评价11批旋覆花药材水提物的相似性。方法 (1)采用HF254型薄层层析硅胶板、正丁醇-丙酮-吡啶-水-冰醋酸(1∶5∶3∶1∶10 μL)为展开剂,在365 nm波长下检视喷洒10%硫酸-乙醇前、后的色谱斑点,建立TLC特征图谱。(2)采用SinoChrom ODS-BP(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磷酸溶液-乙腈的梯度洗脱程序,流速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05 nm,建立HPLC特征图谱。(3)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条件与(2)相同,但检测波长分别为203 nm(旋覆花内酯)、256 nm(异槲皮苷)和327 nm(咖啡酸、绿原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结果 (1)喷洒显色剂前、后的TLC图谱均显示出良好的特征性。(2)HPLC特征图谱显示含有28个共有峰,指认出10个峰(绿原酸、咖啡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花旗松素、芦丁、槲皮苷、异槲皮苷、木犀草素和旋覆花内酯)。通过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可知11批旋覆花水提物相似度良好。(3)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旋覆花内酯6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25~65.00、4.00~80.00、1.60~32.00、17.75~355.00、2.50~50.00和3.75~75.00 μg/mL。11批旋覆花水提物中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旋覆花内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8~6.66、2.13~7.35、0.51~1.57、15.81~24.87、0.50~1.08和0.77~4.73 μg/mg。结论 该方法的TLC和HPLC特征图谱分离效果良好,含量测定方法可靠,可为旋覆花水提物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 论著
    孟人杰, 罗楠, 靳远, 岳俊杰, 王博千, 高沅铭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鉴别基因组相似度很高的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为临床诊断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提出一种迁移学习大规模预训练蛋白质语言模型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细菌类型鉴别,该方法可在属水平上实现对细菌类型的快速准确鉴别。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该研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下载相关细菌的全因组数据,并选择相似度很高的大肠杆菌和志贺菌的全基因组蛋白质序列作为实验样本。结果 在2960个高组装质量和4945个包含低组装质量的菌株上进行分类实验时,该方法在属水平上的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97.13%和95.56%,优于现有的其他方法。结论 这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细菌类型鉴别方法通过自监督预训练技术与迁移学习相结合,可以学习到人类无法直观统计和观察的高维特征差异,表现出巨大潜力。此外,该方法对所用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的拼装完成度要求较低,适用范围广,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 论著
    李金隆, 曹德森, 曹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自拟癣良方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类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口服外涂组,每组10只。采用背部涂布5%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建立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考察自拟癣良方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于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前,以及诱导后第3、7、10及12天,通过光声成像技术,观察小鼠皮肤血管分布和迂曲变化,评价自拟癣良方对血管异常新生的影响。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实验小鼠皮肤局部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皮肤组织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含量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考察小鼠脾脏中Treg、Th1、Th17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口服外涂组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显著下降(P<0.01),口服外涂组皮肤中TNF-α、IL-17及IL-6含量显著下调(P<0.01),口服外涂组Treg、Th17及Th1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口服外涂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Baker法)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自拟癣良方对银屑病具有良好治疗作用,可通过免疫抑制作用抑制银屑病皮损。
  • 论著
    黄玉慧, 张岩, 范春芝, 徐金玉, 张丽, 葛辉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动脉阻力指数(RRI)联合肺动脉高压(PH)对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监护室收治的115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根据患者28 d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床边超声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描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年龄、RRI、PH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61例,存活组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氧合指数、乳酸、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RRI、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基底部内径、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RI、PH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87、1.091、3.261,P<0.05)。年龄、RRI、P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729、0.711,三者联合对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56,敏感性为83.6%,特异性为81.5%。结论 患者年龄(≥74岁)、RRI(≥0.73)、肺动脉高压是脓毒症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RRI联合PH可用于早期预警,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的死亡风险。
  • 综述
  • 综述
    丁若辰, 舒展, 杨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低体温是人体在低温环境和创伤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伤员生命安全。该文系统综述了低体温防护器材的技术特点和原理效能发展现状,为不同程度失温的救治器材选择以及复温器材的设计提供参考。
  • 综述
    韩思缦, 陈怡霏, 沈东来, 王以政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脑损伤是正常脑组织接受电离辐射后出现的严重颅脑损伤,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痴呆。目前,现有药物对于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有限,且预后较差。电离辐射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病理性激活,进而通过诱导神经炎症和破坏血脑屏障促进了放射性脑损伤的进程。该文主要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理病理功能及其在放射性脑损伤中的病理变化和细胞机制。同时,对靶向星形胶质细胞的治疗潜力进行展望,为扩展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手段,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