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 王静怡, 杨婧仪, 郭靖雯, 李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系统梳理了美军2023年度军事作业医学领域研究进展,主要从提升极端自然环境健康保障能力、改善膳食营养与饮水卫生、评估干预睡眠质量、强化听力保护和重视体能训练5个方面,介绍美军全方位、多维度保障军人作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和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军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论著
  • 论著
    张超, 杨新军, 林繁森, 于守晨, 闫伟敏, 孙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地区气候以低压、低氧为特点,自然环境恶劣,对部队官兵的健康和作战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血管结构复杂,耗氧量大,易受缺氧等因素的影响。该文从高原地区作战条件和肾脏血氧供应特点等方面,论述了高原作战环境下肾功能的特殊变化和肾损伤的诊治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旨在为高原作战环境下肾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参考。
  • 论著
    葛华, 刁天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疫苗接种是人类已知最经济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手段,是应对全球疾病大流行的优先策略。该研究基于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苗研发经验,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法,筛选了9个疫苗技术子领域30项关键技术,从重要性、紧迫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等维度对关键技术进行优先度排序,明确相关技术在技术发展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提出应对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的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发展建议,为科研管理部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参考借鉴。
  • 论著
    孙莹, 刘冠男, 于佳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计算机仿真方法在卫生列车医疗后送医护人力资源配置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化方案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Anylogic仿真建模工具,模拟卫生列车批量后送伤员过程。伤员模拟救治流程包括伤员的产生、检伤分类、救治、手术等。在伤员不同到达速率基础上,计算医护人力资源配置。结果 在轻中症车厢,配置医师24人、护士36人可满足伤员救治需求;在危重症车厢,当伤员到达速率为100~200人次/h时,医师4人、护士6人可满足救治需求,当伤员到达速率为300~476人次/h,医师4人、护士8人可满足救治需求。结论 利用计算机仿真研究卫勤保障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可行性,可为卫生列车批量后送伤员提供决策参考。
  • 论著
    彭涛, 李旭平, 徐菁, 张首国, 王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发现新结构的活性分子,为抗辐射药物研究提供候选化合物。方法 使用构象固定和官能团转换策略对Ex-RAD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并合成取代2H-苯并吡喃-3-甲酰苯胺化合物。通过照射细胞存活模型进行抗辐射活性筛选,并考察活性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优选活性化合物进行Western印迹实验,考察对照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通过照射小鼠模型评价其抗辐射活性。结果 合成目标化合物21个,通过筛选发现8个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照射细胞的存活,选择4个化合物进行复筛和细胞毒性评价。优选化合物D19进行Western印迹实验,发现D19可以影响照射AHH-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与辐射组相比,D19可以使全身8.6 Gy照射小鼠30 d存活率提高70%。D19对非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血液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新结构的化合物D19具有明确的抗辐射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论著
    张之珺, 张丽丽, 吕蒙, 周冬生, 杨文慧, 高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经气溶胶肺递送和滴鼻感染金黄地鼠动物模型,并对比两种模型的构建效果。方法 选取4~5 周龄雄性金黄地鼠,经气溶胶肺递送和滴鼻两种途径攻毒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记录金黄地鼠攻毒后14 d的生存状况,计算两种途径的半数致死量、存活率,并对呼吸道沉积分布、肺部细菌载量及组织病理进行检测。结果 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攻毒引起金黄地鼠半数死亡剂量(3×104 CFU)低于滴鼻途径(7×105 CFU)。4×106 CFU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以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金黄地鼠后,96.46%沉积在肺部并成功定植,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4 d内动物全部死亡;而同等剂量菌液滴鼻后95.62%沉积在口鼻部,随后下移至气管定植,主要引起支气管肺炎,病变程度相对较轻,细菌更易被机体清除,14 d存活率为70%。结论 细菌呼吸道感染造模效果受攻毒途径影响,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经气溶胶肺递送攻毒主要引起病变严重的大叶性肺炎,滴鼻则主要引起病变较轻的支气管肺炎。上述两种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可为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机制研究和药效评价提供关键支撑。
  • 论著
    徐振华, 秦巧臻, 李晓彤, 陈悦, 江小霞, 徐东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去泛素化酶Mysm1对神经干细胞(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孕12.5 d C57BL/6胎鼠脑组织中分离NSC在体外进行培养,体外诱导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体外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Mysm1表达量的变化;使用慢病毒敲低NSC中Mysm1的表达量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敲低效率;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比较体外敲低Mysm1前后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变化;转录组学检测体外敲低NSC内Mysm1后差异基因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验证差异基因相关蛋白的变化;Cut-Tag检测体外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Mysm1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启动子区域富集情况;在敲低Mysm1的基础上过表达GFAP,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体外过表达GFAP前后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变化。结果 体外诱导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时,细胞表达Mysm1逐渐升高;Mysm1敲低会抑制体外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Mysm1通过调控GFAP的转录影响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在敲低Mysm1的基础上过表达GFAP部分挽救了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论 Mysm1通过表观调控GFAP的转录调节NSC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 论著
    李梦洋, 王贵, 乔亚梅, 王萍玉, 金敏, 杨栋, 李君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肉桂主要活性成分肉桂醛对苯所致小鼠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苯500 mg/kg)、肉桂醛低、中、高剂量组(5、25、50 mg/kg),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每天通过灌胃苯的方式造成小鼠免疫和氧化应激损伤,同时治疗组灌胃给予肉桂醛,每周5 d,连续3周。末次灌胃24 h后取小鼠外周血进行血细胞计数,观察各组小鼠体重的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和胸腺的病理结构,提取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测定其线粒体活性氧(ROS)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测定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羟胺法测定血浆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 苯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P<0.05);脾脏和胸腺组织受损,脾脏和胸腺指数均降低(P<0.05);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P<0.05);血浆中GSH和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PBMC中线粒体ROS水平升高,ATP含量降低(P<0.05)。肉桂醛治疗后,小鼠体重升高;脾脏和胸腺组织恢复良好,脾脏和胸腺指数均升高(P<0.05);肉桂醛高剂量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升高(P<0.05);血浆中GSH和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PBMC中线粒体ROS水平降低,ATP含量升高(P<0.05);肉桂醛的治疗可以缓解苯诱导的小鼠PBMC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其中以50 mg/kg剂量为最佳(P<0.05),肉桂醛的治疗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肉桂醛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和提高PBMC线粒体功能改善苯所致小鼠免疫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
  • 综述
  • 综述
    卢奕成, 李蒙, 刘婷, 张慧, 刘楠, 王增明, 郑爱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毒素是由特定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分子构成。由于毒素来源广泛且毒性极强,越来越多的蛋白质和非蛋白质毒素的可用性被研究,其中一部分被用于军事目的并开发为生物毒素战剂。该文论述了生物毒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并对其防治策略及治疗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综述
    秦琳琳, 郭东星, 李淑莲, 杨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非结构蛋白5(NS5)作为黄病毒属中最保守的非结构蛋白,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在病毒RNA复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种黄病毒的NS5蛋白还能与宿主细胞的功能蛋白相互作用,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介导病毒的免疫逃逸。该文概述了NS5蛋白的结构、亚细胞定位及其功能,并阐述NS5蛋白在病毒复制及介导病毒免疫逃逸领域的机制研究以及靶向NS5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王慧瑶, 廖良宁, 冯烨, 姜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可感染机体上呼吸道,多为自限性;病毒再激活后可引发下呼吸道感染,但相对少见。HSV-1可与其他病原体一起引发呼吸道的混合感染,并加重病情,甚至引起HSV肺炎,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该文主要综述了HSV-1引发呼吸道感染的途径、症状与危害、HSV-1与其他病毒引发呼吸道混合感染以及药物治疗和疫苗研究等相关进展。
  • 综述
  • 综述
    夏文龙, 赵哲, 范明, 吴海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对神经元中钙信号的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非常重要。过去30年间,多种荧光钙成像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神经元群落的功能活动成像研究中,并可结合特异性标记物用于记录特定类型的神经元群落功能活动。为实现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神经活动分析的目标,需要对采集到的视频进行运动校正、胞体识别、钙信号提取、尖峰反卷积等一系列预处理。然而目前人工预处理耗时费力,亟需计算机自动化分析技术辅助,通过计算机技术快速修复视频中的抖动,识别单个细胞的位置和轮廓,以及提取其活动轨迹、推断动作电位尖峰。该文对近年出现的钙成像数据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 综述
    宗尤佳, 李雨浓, 郭家彬, 彭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昼夜节律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地球自转的生物节律之一,表现为机体在内部生物钟控制下产生的约为24 h的循环周期生物节律,协调睡眠/觉醒、体温调节、内分泌时相等活动,长期昼夜节律失调可引起代谢紊乱、胃肠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患病风险增高。水生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典型的模式动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昼夜节律实验研究中。该文详细介绍了斑马鱼生物钟的运行机制、输入系统的影响因素、生物钟基因及通路、生理性输出,总结了在昼夜节律研究中的应用及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研究发展,以期为昼夜节律调控机制研究和相关药物研发以及疾病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