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专家述评
  • 专家述评
    雷二庆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军事医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军事医学科学,广义是指渗透到军队、国防、战争等军事领域并且以服务战斗力为使命的医学。卫生勤务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战时卫勤组织指挥活动和平时军队卫生事业管理活动,广义是指全部的军队卫生工作。狭义军事医学与狭义卫生勤务的交集是卫生勤务学。广义军事医学与广义卫生勤务实际上是同一事物,该事物在医学领域被称为军事医学、在军事领域被称为卫生勤务。
  • 论著
  • 论著
    刘志瑞, 张彪, 张铭铭, 周军年, 张博文, 习佳飞, 裴雪涛, 曾泉, 岳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CRISPR/Cas9技术将水熊虫Dsup基因定点敲入胚胎干细胞(hESC-H9)的AAVS1位点,构建Dsup基因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研究Dsup表达对hESC-H9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 构建CRISPR/Cas9 AAVS1位点敲入系统,采用PCR技术扩增Dsup序列,并将其插入pAAVS1-Donor-GFP-Puro,将构建的pAAVS1-Dsup-GFP-Puro与pAAVS1-CRISPR-Cas9载体共同转染hESC-H9,通过CRISPR/Cas9技术介导的同源重组使Dsup基因插入hESC-H9的AAVS1位点,经嘌呤霉素筛选后利用流式分选技术分选GFP、TRA-1-60、SSEA-4等3种荧光标记阳性的细胞群,获得稳定敲入Dsup基因并保持干性的细胞。将获得的hESC-H9-Dsup传至第9代,对Dsup mRNA表达水平、GFP、细胞表面干性标志物(TRA-1-60、SSEA-4)以及干性基因(OCT4、SOX2、NANOG)进行检测,并研究hESC-H9-Dsup的增殖、凋亡以及辐射耐受情况,以探索Dsup基因对hESC-H9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pAAVS1-Dsup-GFP-Puro重组供体质粒,与pAAVS1-CRISPR-Cas9质粒共同转染hESC-H9后通过药物筛选获得了在AAVS1位点敲入的hESC-H9-Dsup。经实时定量PCR检测,Dsup mRNA在hESC-H9-Dsup中成功表达,且其表达对hESC-H9表面干性标志物TRA-1-60、SSEA-4以及干性基因OCT4、SOX2、NANOG表达未见明显影响。hESC-H9-Dsup增殖速度稍高于hES-H9-Control/WT。hESC-H9-Dsup与hESC-H9-Control/WT凋亡无显著差异(P>0.05),但hESC-H9-Dsup的辐射耐受能力显著高于hESC-H9-Control(P<0.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hESC-H9-Dsup,Dsup基因表达未对其生物学性质产生明显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辐射耐受能力,为后续研究Dsup基因对人类细胞的影响及探讨可能的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 论著
    王迪, 刘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改变人肝癌细胞HepG2中p24β1表达水平,研究该细胞中p24β1表达水平是否对高尔基体产生影响。方法 利用RNA干扰实验敲低 HepG2细胞中p24β1表达(HepG2-KD),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干扰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转录水平;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构建同源染色体双敲除p24β12基因的HepG2细胞系(HepG2-KO),在基因组测序和Western印迹检测敲除表型后,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比较HepG2-KO与HepG2的细胞增殖活性;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分析高尔基体标志物α-N-乙酰半乳糖胺残基在细胞中的分布是否受p24β1水平影响。结果 RNA干扰后能使HepG2细胞中p24β1基因的表达下调;成功构建了同源染色体双敲除p24β1的HepG2-KO细胞系,其细胞增殖活性较HepG2无明显差异;在HepG2-KD和HepG2-KO细胞中,高尔基体呈弥散分布,并伴随片层状顺式高尔基体形态改变。结论 在肝癌细胞HepG2中,p24β1水平对于稳定高尔基体的结构至关重要,提示其对高尔基体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论著
    朱俊闻, 杜祎萌, 霍楠, 薛春源, 亢小峰, 房廖鑫, 徐小洁, 张清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肌动蛋白结合 Rho 激活 C 末端样(ABRACL)基因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重组质粒,并检测其转录活性。方法 以含ABRACL启动子全长质粒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ABRACL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将扩增片段分别插入pGL3.0-basic载体,构建ABRACL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序列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染ZR75-1和A549 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测定ABRACL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转录因子MYB 原癌基因样 2(B-MYB)对ABRACL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含ABRACL基因启动子不同截短片段重组质粒,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发现ABRACL基因启动子-400 bp片段活性较高,转录因子B-MYB可以增强ABRACL启动子-600 bp和-1000 bp片段的活性。结论 发现ABRACL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较高区域,为进一步研究ABRACL基因上游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 论著
    魏泽良, 涂凯, 张萌萌, 王学军, 陈国江, 冯健男, 王升启, 石艳春, 王晶, 郑源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真核表达系统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SFV)CD2v分子N端胞外区融合蛋白,并作为抗原免疫和筛选特异性识别CD2v单克隆抗体。方法 以pcDNA3.1-CD2v-HA质粒(含ASFV-BA71v株EP402R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和HA标签)为模板,扩增CD2v蛋白胞外区碱基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CD2v-His,通过 Expi-293 表达系统获得重组 N-CD2v-His 蛋白。将纯化后的蛋白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特异识别CD2v分子单克隆抗体,对获得的抗体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Western 印迹以及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N-CD2v-His融合蛋白基因被成功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上,转染Expi-293F细胞收获重组蛋白,纯蛋白经SDS-PAGE分析发现,N-CD2v-His融合蛋白条带呈高度糖基化修饰的梯状分布。用该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经杂交瘤细胞筛选,获得2株高亲合活性单克隆抗体,2株抗体经间接ELISA、Western 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等检测均能特异识别糖基化修饰的CD2v全长蛋白。结论 成功制备了抗CD2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开发新型ASFV抗原检测或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 论著
    董霁, 姚传福, 肖燚, 王惠, 王浩宇, 张静, 徐新萍, 姚斌伟, 周红梅, 赵黎, 彭瑞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波段和X波段微波长期复合暴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二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辐射组(Sham)、S波段微波辐射组(S10)、X波段微波辐射组(X10)和复合辐射组(SX10),每组24只。分别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10 mW/cm2的S波段和X波段微波辐射6 min,1次/d,连续辐射30 d,复合组采用先S波段后X波段微波暴露。于辐射后6 h、7 d、14 d和28 d,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分析外周血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和补体(C3和C4)含量;多功能液相芯片分析平台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IL-12p70、IL-13、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光镜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脾脏和胸腺超微结构。结果 与Sham组相比,SX10组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于辐射后6 h显著下降(P<0.01或P<0.001),分别于辐射后7 d和14 d恢复;S10和X10组则无显著变化。SX10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补体C3和C4于辐射后6 h显著下降(P<0.05或P<0.01),分别于辐射后7 d或14 d恢复。辐射后6 h,SX10组血清IL-2、IL-4、IL-10、IL-12p70、IL-13和TNF-α等含量显著升高(P<0.05, P<0.01或P<0.001),于辐射后7 d恢复。辐射后6 h和7 d,各辐射组大鼠胸腺和脾脏组织淋巴细胞核碎裂,至辐射后28 d恢复。辐射后7 d,各辐射组胸腺和脾脏组织淋巴细胞线粒体空化、嵴断裂等,其中X10组和SX10组溶酶体增多。结论 10 mW/cm2 S波段和X波段微波长期复合暴露可致外周血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抑制,胸腺和脾脏组织结构损伤。
  • 论著
    陈剑政, 陈涛, 苏玉婷, 许丽芬, 范雪, 张作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模拟飞行光环境下,不同视力受试者动态视力(DVA)的差异,为保障飞行安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招募24名受试者,其中6名视力正常者为1.0/1.0视力组(小数视力),18名近视受试者随机分为0.8/0.8视力组、0.6/0.6视力组和0.4/0.4视力组,每组6人。在模拟日光、迎光、背光、曙暮光和云上光环境下,通过观察3.0、4.5、6.0、7.5 km/h运动速度的视标检测DVA。采用具有2个重复测量因素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光环境对不同视力者DVA的影响。结果 光环境、静态视力和运动速度3个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通过进一步两因素交互作用检验,分析发现光环境和静态视力存在交互作用(P<0.05),运动速度和静态视力存在交互作用(P<0.05),光环境和运动速度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与日光环境相比,所有视力组受试者在背光下的DVA显著提高(P<0.001),在曙暮光、迎光下的DVA均显著下降(P<0.001)。除0.4/0.4视力组外,其余视力组在云上光环境下的DVA显著低于日光(P<0.05)。在相同的模拟光环境下,1.0/1.0视力组DVA最高,0.8/0.8视力组高于0.6/0.6视力组,0.4/0.4视力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0、4.5、6.0 km/h运动速度的视标,1.0/1.0视力组DVA最高,0.8/0.8视力组高于0.6/0.6视力组,0.4/0.4视力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0视力组观察7.5 km/h运动速度视标的DVA显著高于低视力组(P<0.05),0.4/0.4视力组低于0.8/0.8和0.6/0.6视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视力组受试者DVA均随目标运动速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结论 光环境和静态视力水平、运动速度和静态视力水平对DVA水平的作用相互影响。近视者在不利光环境(如迎光、云上光和曙暮光)下观察快速运动目标时,DVA严重下降,应引起飞行人员和航空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 论著
    倪璐卿, 陆慧, 高明, 范先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分析小鼠灌胃给予异鼠李素后的体内代谢产物。方法 将1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空白组,给药组按100 mg/(kg·d)剂量灌胃给予异鼠李素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空白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分别收集小鼠粪便、尿液、血液和胆汁。采用不同的C18柱进行分离,柱温及自动进样器的温度分别为30和4℃,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 (A)-乙腈 (B)。采用ESI (-)模式,扫描范围m/z 50~1700。结果 经灌胃给药后,在小鼠体内共鉴定出1种原形成分和25种代谢产物,分别分布于粪便(19种)、尿液(15种)、血液(5种)和胆汁(2种)。结论 异鼠李素在小鼠体内可分别发生羟基化、去羟基化、糖化、脱糖化、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氢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的代谢反应,这些代谢产物可能是异鼠李素发挥药效的潜在物质基础。
  • 论著
    李凡, 韩尧, 李浩, 姜雅轩, 孙岩松, 李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CRISPR-Cas13a系统的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检测。方法 通过逆转录-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RT-RAA)对目标核酸进行扩增,经过体外转录后,激活Cas13a蛋白高效切割单链RNA的活性并对标记有亚甲基蓝(MB)的报告RNA进行剪切,构建CRISPR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通过遴选报告RNA上寡核苷酸的长度优化该传感器;利用该传感器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RNA和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RNA,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3a系统和RT-RAA等温扩增技术的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该方法使用相对应的扩增引物和CRISPR RNA(crRNA)后能稳定检测出低至102拷贝/μl 的SARS-CoV-2 RNA和HIV-1 RNA,并与其他多种病原体未发生交叉反应。结论 该基于CRISPR-Cas13a系统的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和通用性强等优点,为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
  • 论著
    赵旭鹏, 张坤, 朱包良, 徐伟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单微气泡细胞触碰技术,解决气泡损伤机制研究的技术限制。方法 采用特制玻璃微针与微量进样器组合,制成单微气泡制备针器;通过显微操纵仪三维移动操控,实现对单个细胞不同强度的触碰,可结合显微成像系统观察被触碰细胞反应。通过观察气泡触碰对内皮细胞胞内Ca2+水平影响,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 单微气泡制备针器可于液面下稳定制备大小可控的微气泡,通过显微操纵仪对单个细胞进行不同次数或时长的触碰,借助相差荧光显微镜或其他电子成像系统可实时记录研究对象的功能变化。利用该技术观察到气泡触碰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胞内Ca2+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该技术可满足单微气泡细胞触碰研究的要求。
  • 综述
  • 综述
    徐振华, 刘水蓉, 徐东刚, 江小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轻度颅脑损伤(mTBI)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尤其在军队,指战员在军事训练或执行任务时很易发生mTBI,但缺乏标准化的指南用于现场快速诊断并决定是否本级留治或后送。目前检体诊断、神经影像学、电生理技术、实验室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快速便携诊断技术等都广泛应用于mTBI诊断。一些先进产品也相继问世,其中一些方法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笔者梳理了这些方法并作简要概括。
  • 综述
    齐林嵩, 于东睿, 姚璐, 张乔悦, 陈威, 王权, 刘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全飞秒激光手术治疗屈光不正具有术后恢复快、相对创伤小等优势,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均得到国内外研究证实,且术后有更好的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更短的干眼恢复期。全飞秒激光手术在理论上能够缩短我军飞行人员的术后视觉功能恢复时间,有利于其更快地恢复飞行训练和执行任务,从而快速提高我军空天战斗力。该文就全飞秒激光手术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外军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其在我军飞行人员应用的可行性。
  • 综述
    洪剑, 连苡涵, 王海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体感受器是分布于骨骼肌和关节中感知躯体运动速度、速率变化及姿势维持等本体感觉信号的一类感受器,可将机械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该文以脊椎动物最重要的本体感受器——肌梭为例,分析本体感受器中可能存在的离子通道,进一步探讨肌梭将机械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分子机制,为本体感觉的电生理研究、相关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